2007年6月19日星期二

我在河南五日游记实







我的河南开封、登封、焦作、洛阳五日游

6月14日(周四)到18日(周一),我们镇江一行18人,到河南的四个历史名城作了一番实地考察。考察的主要内容是“江南水乡历史名城与中原历史名城的异同”。当然,这是我的题目。其他人,自有各的题目。刚高考完的高中生,更多的考后放松和得到奖赏的兴奋!
我在1977年,曾经在由山东调动到宝鸡时,路过河南,可惜当时没有机会下车(我们家有人当年就是开封、洛阳、郑州,站站下车,还拍了照片)。三十年,弹指一挥间。这次,除了江南与中原的对比,更多的是感慨历史的沧桑!

一、先说行程:
第一天,6月14日(周四):晚19:30镇江火车站集中出发,乘K560次/20:47空调火车硬卧前往河南开封。(住车上)
第二天,6月15日(周五):早6:33抵达开封,早餐后浏览开封府(35),清明上河园景区(80),下午车住登封游览少林寺(100+电瓶车10)、观少林寺武术精彩表演、塔林。(住洛阳)
第三天,6月16日(周六):早餐后车往焦作修武县,游览世界地质公园-云台山国家风景名胜区(门票加景区交通152元);红石峡、小寨沟等景点,下午车往洛阳。(住洛阳)
第四天,6月17日(周日):早餐后游览龙门石窟(80加电瓶车4),关林(30),白马寺(35),晚餐后乘1660次/19:56空调硬卧返程。
第五天,6月18日(周一):早上8:09抵达镇江,结束辛苦的考察过程!
路上是空调火车硬卧,当地为空调旅游车,住宿是三星级酒店双标房,用餐是3早6正(餐费标准:50/人.天)。应该说是基本满意了。

二、再说异同

首先,在用餐上,真正体现了地方特色。
第一天晚上,就是在"九朝古都"洛阳吃水席宴,一直吃到十一点多。五天回家后,体重已经增加了三斤了!!!当然,在云台山的红石峡吃的午饭,咸的要命,又没有开水和茶,大家叫苦不迭。我拿了几个小西红柿,成为了救命之物!
洛阳水席,有着1000多年历史,被称为“洛阳三绝”,即洛阳水席、洛阳牡丹、龙门石窟。
“水席”起源于洛阳,这与洛阳的地理气候有很大关系。洛阳四面环山,地处盆地,雨量较少,气候干燥寒冷,民间饮食多用汤类,喜欢酸辣以抵御干燥寒冷。这里的人们习惯使用当地出产的淀粉、莲菜、山药、萝卜、白菜等制作经济实惠、汤水丰盛的宴席,就连王公贵戚也习惯把主副食品放在一起烹制,久而久之逐步创造出了极富地方特色的洛阳水席,并逐渐形成"酸辣味殊,清爽利口"的风味。
洛阳水席的特点:一是有荤有素,素菜荤做,选料广泛,天上的飞禽、地下的走兽,海中的游鱼,地里的菜蔬均可入席。可以根据设席者的经济状况,可简可繁,丰俭由人。
二是有汤有水,味道多样,酸、辣、甜、咸俱全,舒适可口。
三是上菜顺序有严格的规定,搭配合理。
所谓"水席"有两个含义:一是全部热菜皆有汤-汤汤水水;二是热菜吃完一道,撤后再上一道,向流水一样不断地更新。全席共设24道菜,包括8个冷盘、4个大件、8个中件、4个压桌菜,冷热、荤素、甜咸、酸辣兼而有之。上菜顺序极为考究,先上8个冷盘作为下酒菜,每碟是荤素三拼,一共16样;待客人酒过三巡再上热菜:首先上4大件热菜,每上一道跟上两道中件(也叫陪衬菜或调味菜),美其名曰"带子上朝";最后上4道压桌菜,其中有一道鸡蛋汤,又称送客汤,以示全席已经上满。热菜上桌必以汤水佐味,鸡鸭鱼肉、鲜货、菌类、时蔬无不入馔,丝、片、条、块、丁,煎炒烹炸烧,变化无穷。
时下,讲营养、求滋补为饮食时尚,洛阳水席甜咸适口,荤素搭配,其菜品清汁少油,而且经济实惠,一桌席24道菜,定价分为400元、600元。

其次,从早到晚,从这个城市到那个城市,坐汽车的时间较长。
江南的苏锡常镇宁扬,城市相距不过一小时。
第三天,到世界地质公园云台山国家风景名胜区,单程就是三个多小时。下午,17:33开始采购土特产。18:29我们刚上车返回。三小时以后到洛阳吃饭。22:16才洗澡睡觉。

不过,风景到不错。我也照了一些照片,存入了网盘。

云台山古称:“覆釜山”,又因山岳高峻,山间常年云雾缭绕,故又名云台山.云台山属太行山系,是豫北的名山,因山势险峻,主峰孤峦秀矗,形似一口巨锅,兀覆在群峰之上,山间常年云雾缭绕,故得名云台山。
云台山风景名胜区为太行山风景名胜区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河南省四家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之一。它位于河南省焦作市东北30公里的修武县境内。北邻山西省,东接辉县市,西与方山对峙,南面是一望无际的平原。这里有大小名峰三十六座,峰峦叠翠,雄奇险秀。春日山花烂漫,夏季满目苍翠,秋季红叶似火,冬天苍茫雄劲。风景之美,兼有泰岱之雄、华岳之险、峨嵋之秀、黄山之奇、青城之幽于一身。
景区面积196平方公里,含老潭沟、小寨沟、温盘峪、子房湖、万善寺、百家岩、仙苑、圣顶、叠彩洞、青龙峡十大景点。

第三,是采购当地物品
第五天8:39到家了。采购的物品:
洛阳唐三彩瓷器真品大马、大公鸡;见照片展示。
武大郎烧饼、兔子肉、黄河鲤鱼
真丝仕女团扇、清明上河图。

三、主要景点介绍(转载)

(一)“开封府”
为北宋时期天下首府,威名驰誉天下,包龙图扶正祛邪、刚直不阿、美名传于古今。一曲“包龙图打坐在开封府”,令人荡气回肠,引起几多瑕思神往。
开封府”,位于开封包公湖东湖北岸,占地60余亩,建筑面积1.36万平方米,气势恢弘,巍峨壮观,与位于包公西湖的包公祠相互呼应,同碧波荡漾的三池湖水相映衬,形成了“东府西祠”,楼阁碧水的壮丽景观。
开封府依北宋营造法式建造,以正厅(大堂),议事厅,梅花堂为中轴线,辅以天庆观,明礼院,潜龙宫,清心楼,牢狱,英武楼,寅宾馆等五十余座大小殿堂。作为主题景区,开封府坚持动静结合,雅俗共赏,历史与演义相映成趣的经营理念。在开封府,您除了能够看到大批珍贵史料,轶事和陈展外,还能够看到“开衙仪式”、“包公断案”、“演武场迎宾表演”、“喷火变脸”等丰富多彩的表演活动,真切地体会到“游开封府,品味大宋文化;拜包龙图,领略人间正气”。

(二)清明上河园
位于开封城西北隅,以北宋画家张择端绘制的巨幅画卷《清明上河图》为蓝本,再现了《清明上河图》中所描绘的东京开封的繁华景象,是一座大型民俗风情游乐园。
该园占地600亩,为黄河旅游专线重点配套工程。在这里,你可以着宋装,持宋币与宋人交易;跨虹桥,登上善门,领略古汴河风光;在这里,你还可以:焚香鸿福寺;荡桨古画舫,赏玩韵古轩,饱餮孙羊店,浏览文绣院,下榻旧驿栈……
恍然间犹如穿越时空,置身于千年古都——东京,让您充分体味隔世繁华,细品大宋文化

(三)少林寺
位于登封市西北15公里处的嵩山少室山下,因为此地环境清幽,周围俱是密密匝匝的树林,所以得名“少林寺”,意为“深藏于少室山下密林中的寺院”。少林寺始建于北魏年间,以佛教禅宗祖庭和少林武术的发源地而著称。
相传达摩祖师从海上经广州、南京,然后“一苇渡江”来到嵩山,在少林寺广召信徒,弘扬佛法禅宗,从此确立了少林寺作为禅宗祖庭的地位。到了唐代,少林寺又因一段“十三棍僧救唐王”的故事而声名大振,在唐王的特许下,少林寺可以拥有僧兵,自成体系的少林武术于是成为中华武术的代表之一。
因为有这两方面的原因,少林寺历来颇受重视,现在寺内各殿都有很多文物。其中最有价值的是寺中的壁画,最著名的有“十三棍僧救唐王”、“五百罗汉毗卢图”,色彩艳丽、构图和谐,衣袂飘飘,展示了唐代壁画的极高水准。
现在少林寺占地3万平方米,主要建筑有少林碑林、天王殿、山门、大雄宝殿、千佛殿、方丈室、钟楼、鼓楼、立雪亭等。

(四)云台山之红石峡(温盘峪)
位于子房湖南,峪内夏日凉爽宜人,隆冬苔卉莳草翠,故称红石峡。它集泉瀑溪潭涧诸景于一谷,融雄险奇幽诸美于一体,被风景园林专家称赞为“自然山水精品廊”。谷里分布“首龙潭”、“黑龙潭”、“青龙潭”、“黄龙潭”、“卧龙潭”“眠龙潭”、“醒龙潭”、“子龙潭”、“游龙潭”,构成“九龙溪”。还有“幽瀑”、“穿石洞”、“相吻石”、“双狮汲水”、“孔雀开屏”、“棋盘石”等景观。谷口南端有一狭窄的峡谷称为“一线天”,且有瀑高50余米的白龙瀑布。两侧高山耸立,恰似一个石阙,正好是云台山的西大门。
红石峡体验点:
1.中原第一景;体验14亿年前震旦地壳运动所造成的地质遗迹,使得其成为“缩小了的山水世界,扩大了的艺术盆景”。
2.红岩绝壁,我国北方地区少有的丹霞地貌峡谷景观。
3.白龙瀑,峪内第一挂瀑布。共分三叠,垂直落差30余米,上两段短而隐,下一段长且露,状若飞雪玉龙,银光闪闪。
4.黑龙洞,洞长30米,洞内伸手不见五指。此处既可观涧内潭飞瀑,又可看飞岩陡崖,险情奇趣。
5.一线天,这里涧水分切山体,从而急流而下,绝壁高耸,崔巍对峙,山体相合只留一线天地。
6.黄龙潭,峡宽二三十米。水深处湛蓝无比,水浅处清澈见底。拥有大量且极具观赏性的奇石。
7.相吻石,两条跃出水面红色奇石,宛如一对情人相拥甜吻——相传这是黑、白二龙王的龙女和龙子的浪漫化身。
8.逍遥石,高2余米,长3米,宽约1米,一半在岸上,一半在水中,纹理自然,古朴悠悠,洒脱飘逸,乃大自然杰作。
9.黑龙潭,至幽至奥,碧绿的潭水映衬着朱红色的山体所透出的明丽鲜艳的奇景。可泛舟潭上,可嬉戏潭中,亦可散步潭边。
10.钟乳石,此处钟乳石形成在石英砂岩上,白色的钟乳石在红色岩壁的映衬下,素雅美观。
11.悬石,此石夹在两座峭壁间,摇摇欲坠。站于其下难免心惊肉跳,因此又可叫“试心石”。
12.黄龙瀑,银白色的水草从谷底倾泻而下,潇洒飘逸,瀑布之声如急雨,如裂帛。瀑布与其身后涌泉相称真如硕大精美的水体雕塑。
13.天然壁画,泉水在岩壁上流动,撒下点点水珠,水珠在阳光的照射下,五彩缤纷,流光异彩,满目生辉,形成了独特的天然壁画。
14.天女散花瀑布,两条瀑布上下错落,一南一北,一明一暗,交相辉映。飘飘洒洒,飞花碎玉。 15.苍龙涧,狭长幽曲,山势巍峨的深涧。

(五)龙门石窟  
是我国著名的三大石刻艺术宝库之一,位于洛阳南郊12公里处的伊河岸边,此处东西两山对峙,伊水东流,望之若阕,故称伊阕。经过自北魏至北宋400余年的开凿,至今仍存有窟龛2100多个,造像10万余尊,碑刻题记3600余品,数量之多位于全国各大石窟之首。其气魄之博大,蕴涵之深邃,雕刻之精湛,堪称世界雕塑艺术宝库中光彩夺目的奇葩。
龙门石窟位于洛阳南郊12公里处,被誉为中国古代三大艺术宝库之一。
龙门石窟始凿于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公元494年)前后。北魏统治者笃信佛教,所以对开窟造像不遗余力。其后历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隋等诸朝大力营造。到了唐太宗至玄宗时期,由于太平公主和武则天崇尚佛教,龙门石窟又迎来了开凿的第二次高峰。经过这些朝代400多年的苦心经营,它现在已是一个拥有石窟1352个,佛龛750个,造像10万尊,造像题记和碑碣3600块,佛塔40余座的大规模石窟群。石窟内的造像内容丰富,造型精美,为研究我国古代历史、佛教、绘画、雕刻、服饰、乐舞、书法和建筑提供了大量的珍贵资料。其中“龙门二十品”是魏碑精华,唐代著名书法家褚遂良所书的“伊阙佛龛之碑”则是初唐楷书艺术的典范。
龙门石窟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建于北魏时期的古阳洞、宾阳洞、莲花洞、药方洞以及建于唐代的潜溪寺、看经寺、万佛洞、奉先寺、大万伍佛洞等。北魏开凿的石窟全部集中在西山,唐代开凿的石窟则分散在西山和东山。


(六)关林
位于洛阳南郊七公里,相传为埋葬三国蜀汉名将关羽首级的地方。占地百亩,殿宇廊庑150余间,古碑刻70余方,石坊4座,大小狮子110多个,古柏800余株。建筑宏伟,环境幽雅。关林自明万历二十四年(1596年)开始建庙植柏,清乾隆时加以扩建,如今已占地百亩,拥有殿宇廊庑150余间,古碑刻70余方,石坊4座,大小狮子110多个,古柏800余株。关林是一处保存完整的古建筑群,其中最具特色的当属舞楼,前台的歇山式和后台的硬山式组合在一起,再加上歌山顶,重檐楼阁,构筑之妙全国罕见。关林中的碑亭构筑奇巧,是典型的清代亭式建筑。
千余年来,关公被视为忠义化身和道德榜样,受到广大民众的普遍敬仰,其‘忠义仁勇’精神更是蕴涵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时至今日,关公由一位具有传统人格魅力的历史人物演变成一尊世人敬仰的神灵。1994年秋,应海外关庙人士及宗亲组织的要求,成功举办首届‘东方文化寻根游暨中国洛阳关林国际朝圣大典’,关林管理委员会提供助祭服务。1997、1999年又成功举办了两届朝圣大典。自1999年起,一年一度的中国洛阳关林国际朝圣大典在海内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它不仅是洛阳民间文化活动的盛事,也是洛阳对外开放的重要平台。大典期间中外游客云集,关林香火鼎盛,尤其是大批港台港澳、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华人越洋跨海前来祭拜关帝,美国、法国、德国、日本、韩国等几十个国家的外宾也专程前往参加大典,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关林热情接待这些祭拜团体和个人,庙内设大戏一台,以太牢之礼设置祭坛,关林广场举办民间传统娱神节目。许多香客还纷纷捐资,保护文物古迹。洛阳关林国际朝圣大典的成功举办,成为联系客属,广交朋友,促进洛阳发展的桥梁。
2005年9月27日关林国际朝圣大典将如期举行。

(七)白马寺
位于洛阳市东12公里,北依邙山,南近洛水,是中国佛教的发源地。创建于东汉永平十一年(68),迄今已历一千九百余年的岁月。据记载:东汉永平年间的一天夜里,汉明帝刘庄做了一个奇异的梦,梦见一位神异的金人。那金人身高六丈,背项发光,从空中飞行而来。明帝不知此梦是吉是凶,第二天便询问众臣。一位叫傅毅的大臣叩首答道:梦见的金人是天竺圣人。于是永平七年(64)汉明帝派遣蔡谙、秦景、王遵等十多人由洛阳出发,前往天竺国寻求佛法。这十多位西行求法者过天山、越葱岭,辗转来到今阿富汗一带的古大月氏国。在那里,他们巧遇印度高僧摄摩腾和竺法兰。乃同腾、兰以白马驮载佛经佛像于永平十年(67)返回中土。第二年汉明帝下令在洛阳城雍门(正西门)外,根据天竺佛寺式样,建造了中国第一座寺院。鉴于佛经佛像由白马驮载而来,遂以白马寺为名。

白马寺建成后便成为东汉最主要的译经场所。摄摩腾、竺法兰首先在这里译出了第一部汉文佛经《四十二章经》,之后天竺僧人昙柯迦罗又译出了第一部汉文佛律《僧祗戒心》。随着佛经汉译本的逐渐增多,佛教在我国日益广泛传播开来。所以尽管后来佛教派系繁多,刹庙林立,但白马寺一直被佛门弟子同尊为“释源”,即中国佛教的发源地。

白马寺原来的建筑规模极其宏伟壮观,千百年来已几度兴衰,现存建筑多为明清两代修建。整个寺庙坐北朝南,为一长形院落,总面积约4万平方米。主要建筑有天王殿、大佛殿、大雄宝殿、接引殿、毗卢阁等,均列于南北向的中轴线上。虽不是创建时的“悉依天竺旧式”,但寺址都从未迁动过,因而汉时的台、井仍依稀可见。整个寺庙布局规整,风格古朴。园内古树成荫,四时落英缤纷,增添了佛国净土的清净气氛。白马寺山门采用牌坊式的一门三洞的石砌弧券门。“山门”是中国佛寺的正门,一般由三个门组成,象征佛教“空门”、“无相门”、“无作门”的“三解脱门”。由于中国古代许多寺院建在山村里,故又有“山门”之称。明嘉靖二十五年(1546)曾重建。红色的门楣上嵌着“白马寺”的青石题刻,它同接引殿通往清凉台的桥洞拱形石上的字迹一样,是东汉遗物,为白马寺最早的古迹。山门左右两侧各立一匹青石圆雕马,身高1.75米,长2.20米,作低头负重状。相传这两匹石雕马原在永庆公主(宋太祖赵匡胤之女)驸马、右马将军魏咸信的墓前,后由白马寺的住持德结和尚搬迁至此。

走进山门,西侧有一座《重修西京白马寺记》石碑。这是宋太宗赵光义下令重修白马寺时,由苏易简撰写,淳化三年(992)刻碑立于寺内的。碑文分五节,矩形书写,人称“断文碑”。山门东侧有一座《洛京白马寺祖庭记》石碑,这是元太祖忽必烈两次下诏修建白马寺,由当时白马寺文才和尚撰写,至顺四年(1333)著名书法家赵孟頫刻碑,立于寺内的,人称“赵碑”。过东西对称的两碑,便是白马寺的第一殿——天王殿。

天王殿系元代建筑,明清两代均重修,为一座单檐歇山式建筑。殿基高0.9米,长20.5米,宽14.5米,是明朝由原山门殿改建而成的。整个建筑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四周绕以回廊。屋顶正脊有“风调雨顺”、后脊有“国泰民安”几个大字。殿内两侧泥塑四大天王像。中央佛龛内是明代塑造的弥勒笑像。在佛教传说中,弥勒菩萨将继承释迦牟尼佛位,成为未来佛。可是白马寺天王殿内这尊笑口常开的弥勒佛,却以另一个民间传说为蓝本:相传五代时,浙江一带有位名叫契此的和尚,他经常用一根锡杖肩背一个布袋来往于热闹的街市,人们叫他布袋和尚。这位和尚逢人乞讨,随地睡觉,形似疯癫。他在临死时,说了这样一个偈:“弥勒真弥勒,分身千百亿。时时示时人,时人自不识。”于是人们就把他当做弥勒的化身,并根据他的形象塑造了一尊佛像,供在寺内的天王殿里。这是印度佛教中国化的一个缩影。

天王殿后是一座大佛殿,长22.6米,宽16.3米,殿脊前部有“佛光普照”、后部有“法轮常转”各四个字。殿的中央供奉着三尊佛像:中为释迦牟尼,左为摩诃迦叶,右为阿难。这三尊佛像构成了“释迦灵山会说法像”。这取材于一个佛教禅宗典故。据说有一次释迦牟尼在灵山法会上面对众弟子,闭口不说一字,只是手拈鲜花,面带微笑。众人十分惘然,只有摩诃迦叶发出了会心的微笑。释迦牟尼见此,就说:“我有正眼法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这样,摩诃迦叶就成了这“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禅宗传人,中国佛教禅宗也奉摩诃迦叶为西土第一祖师。白马寺大佛殿的“释迦灵山会说法像”就是根据此传说塑造而成的。三佛旁边,还有手拿经卷的文殊和手持如意的普贤两个胁侍菩萨。释迦牟尼佛像背后是观音菩萨像。殿内还有一口引人注目的大钟,高1.65米,重1500公斤,上饰盘龙花纹,刻有“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等字,并附诗一首:“钟声响彻梵王宫,下通地府震幽冥。西送金马天边去,急催东方玉兔升。”据传此口钟与当时洛阳城内钟楼上的大钟遥相呼应,每天清晨,寺僧焚香诵经,撞钟报时,洛阳城内的钟声也跟着响起来,因此,白马寺钟声被列为当时洛阳八景之一。

大佛殿之后,是一座悬山式建筑“大雄宝殿”。它长22.8米,宽14.2米。殿前有一月台,是寺院内最大的殿宇。由歇山顶改为悬山顶,面积有所缩小。殿内贴金雕花的大佛龛内塑的是三世佛:中为婆娑世界的释迦牟尼佛,左为东方净琉璃世界的药师佛,右为西方极乐世界的阿弥陀佛。三尊佛像前,站着韦驮、韦力两位护法天将的塑像,执持法器。两侧排列十八尊神态各异、眉目俊朗的罗汉塑像。这十八罗汉都是用漆、麻、丝、绸在泥胎上层层裱裹,然后揭出泥胎,制成塑像,这种“脱胎漆”工艺叫夹苎干漆工艺,在国内是独一无二的,乃寺中塑像之精品。背后殿壁上还排列整齐地刻镂着五千余尊微型佛像。

大雄宝殿后有接引殿,为一般寺院所罕见。长14米,进深10.7米。为双层殿基,是寺内最小建筑。殿内供西方三圣。中为阿弥陀佛立像,左边为持净瓶的观世音菩萨,右边握牟尼宝珠的是大势至菩萨,均为清代泥塑。

毗卢阁是白马寺内最后一座佛殿,坐落于清凉台上,系一组庭院式建筑。清凉台原是明帝少时读书乘凉之处,后为摄摩腾、竺法兰译经之所。在寺中位置最高,长43米,宽33米,高5米。正面大殿毗卢殿为重檐歇山楼阁式建筑,长15.8米,宽10.6米,初建于唐,元、明、清历代都曾重修。阁内正中有一座砖台座,设一木龛,龛内供奉一尊毗卢佛像,左立文殊,右立普贤,这一佛两菩萨,在佛教中合称“华严三圣”。

毗卢阁外两侧有两座配殿,即摄摩腾与竺法兰配殿,分置二高僧泥塑像,以示纪念。今山门东西两侧尚有二僧之墓。

白马寺东南有一座齐云塔,为方形密檐式砖塔。塔边长7.8米,通高35米,13层。每层南边开一拱门,可以登临眺望。旧与清凉台、腾兰墓、断文碑、夜半钟、焚经台合称“白马寺六景”。千百年来,民间流传两句谚语:“洛阳有座齐云塔,离天只有一丈八。”原是五代后唐李存惠修造的九级木结构佛塔,高500尺。

寺南还有两座夯筑高土台,台上立着一块“东汉释道焚经台”字样的通碑,这就是“六景”之一的焚经台。这个焚经台记述了佛教徒与中国方士之间的一场角逐,以佛教取胜而告终,汉朝佛教由此兴盛。

“明月欠古寺,林外登高楼。南风开长廊,夏日凉如秋。”这是唐朝诗人王昌龄笔下的白马寺。今天这座著名古刹仍名扬海内外,巍然屹立在邙山脚下。

1 条评论:

Ray Tan 说...

写的不错,可以放在旅游手册里面了